对于公交站点的命名的官方标榜“尊重历史、符合习惯”“照顾市民出行习惯,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则口径。但实际上公交车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大众出行的手段,而公交站点既不是旅游景点、更没有文化属性、更别提什么历史底蕴,因为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方便上下车,而且其本身可以跟着出行需要的变动而变动。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但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出行习惯可以逐步培养。
前几年,我市大范围推广双路名坐标式,因为路名有其唯一性和稳定性,让改后的公交站名实现了“科学稳定、指示明晰”以及“导向准确、长期适用”的效果。但却为了实现“历史文化传承”这一高大上的定位,导致双路名坐标式命名没有全覆盖贯彻到底,至于“四方杭州路”“台东延安二路”之类“地名+路名”的命名法同样指示不明晰、导向不准确,因为地名代表的是一个面,线与面相交仍然是线,只有线与线相交才是点,而公交站就是一个点。随着城市的扩展,公交线路的延伸,公交站点越来越多,而为了套用“历史文化”传承这一高大上的定位,起个站名还要绞尽脑汁,三异其稿,试问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真的物尽其用了吗?把历史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传承了吗?显然答案是无法量化,谁说也只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在此建议公交站点的命名放下高贵身段,甩掉历史包袱,突破习惯阻力把双路名坐标式站名推广到底。

乔文锋党组成员、副局长
市交通运输局
等待嘉宾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