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振栋局长
市民营经济局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青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时普遍面临以下具体障碍:
(一)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
一是财务规范性不足。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通常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能准确、规范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实力。比如一些企业存在账目混乱、收支记录不清晰等问题,这使得银行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 。
二是抵押物不足。银行贷款通常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以降低贷款风险。但许多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固定资产较少,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如房产、土地等 。例如,一些从事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等轻资产运营的初创企业,没有足够的有形资产用于抵押,难以满足银行的抵押要求。
三是抗风险能力弱。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市场份额有限,在面对经济波动、市场竞争、政策调整等外部冲击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其贷款审批会更加谨慎 。如在经济下行期间,企业订单减少、营收下滑,银行会担心贷款无法按时收回。
四是经营稳定性差。初创企业往往成立时间短,尚未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销售渠道和盈利模式,经营业绩波动较大。中小微企业也可能因自身资源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经营稳定性受到影响。银行难以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从而增加了贷款审批的难度 。
(二)从银行层面来看:
一是信贷政策限制。银行出于风险偏好和监管要求,制定的信贷政策可能对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不利。比如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成立年限、经营规模、资产规模和信用评级等,很多初创企业难以满足这些条件 。
二是审批流程繁琐。银行贷款审批流程相对复杂,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的资料,经过多道审核环节,耗时较长。对于急需资金周转的民营企业来说,漫长的审批时间可能导致企业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降低了企业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
三是信息不对称。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市场前景和信用状况,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行业的初创企业,银行缺乏相关的评估经验和数据,为了规避风险,可能会减少对这类企业的贷款投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