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统计局 问题

统计出的平均数是否客观?

匿名用户 2018-04-16

可以说说是怎么“平均”的吗?如果把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和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等大企业家也算进来求平均数,那么,全市的“平均工资”水平自然就很高了。举例来说,如果张瑞敏身家六百亿(假设),而我是个没有多少存款的平头小子,那么我和他二人一“平均”,我也“摇身一变”成了身家三百亿的“富翁”了!这样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就我身边的人而言,大部分还都是月收入两三千的人群居多,少部分挣到四五千的就算是中高等收入了,然而每次我市发布社会平均工资数据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有一种“不是扯到后腿而是扯到蛋蛋”的感觉!那么这样的社平工资根本就毫无意义!能不能下次发布社平工资的时候,多发布一下其他指标,如中位数、众数等,并且剔除掉人均收入特别高的大企业家和无收入能力的人群等群体,远比简单粗暴的取平均值更加客观、贴近实际(就算取平均值,也要剔除收入特别高的个别群体,否则就会产生明显偏差)

王东翔党组成员、副局长

市统计局

网友你好!类似问题很多网友也在关注,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提问。

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指各类单位从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按照国家规定,其统计范围为青岛市全部单位,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含个体工商户;统计的人员为全部单位在岗职工(含临时工),不含离岗、下岗人员。

大家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平均工资”掩盖了工资分配中的差异,或者说是不平等。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们每年公布的职工工资是一个平均数。从统计的意义上来说,平均数能反映、代表一个地方的整体工资水平,但是平均数也掩盖了内部的工资收入差距问题,在这个平均数中包含了高工资收入者,也包含了低工资收入者等多种情况。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为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工资数据的客观需求,我市在近年统计改革中开始探索研究更加贴近民众感受的全市单位工资中位数。但是此项调查需要全市每一个单位的每一个人的工资来计算。根据现实工作可操作性,我们在平均工资调查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单位开展职工个人平均工资抽样调查,据此测算工资中位数,目前正在组织单位报表中。

2018-04-17 15:56

主办:青岛市政府办公厅  青岛日报社承办:青岛日报监督互动中心  观海新闻  青岛新闻网

扫描关注公众号

提交成功

等待嘉宾答复…

错误提示放这里

0/50

提问类型

0/1000

* 最多上传3张照片,1个视频

上传视频
上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