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东部发生的热带风暴叫“台风”,原因据说是来自广东地区的方言,广东人民就这样把这种非常猛烈的风暴,给笼统的叫成了“大风”,实际上,“大风”这个词在粤语里面,就念成了“daifeng”,后来,欧洲的航海家来到了中国,就利用音译,把这种热带风暴给翻译成了“typhoon”,而介於发音习惯,d到了西方人的嘴里就念成了t,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青岛这个地名,英文翻译就是“tsingtao”,因此,青岛机场的英文代号就叫“TAO”。在后来,这个英文单词又传到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北方人民不知道这个单词是来自粤语,因此就把这个原本是来自粤语的英文“typhoon”给当成了进口词汇,而且,这个风暴又是从我国台湾刮过来的,因此就翻译成了“台风”。那末,“台风”这个名称,真的是来自这样的原因吗。还有一个来历就是从我国台湾那一带刮来的,请问这样的说法是否靠谱。

顾润源党组书记、局长
青岛市气象局
回答:感谢您对青岛气象的关注。
据《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台风”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typhoon在英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on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像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